三年前,我接到江门市中心医院的委托创作《张肖白传》。我知道这本书的创作难度:一是资料不足,二是历史久远,三是我不熟悉医院运作。我当时并没有立即答应。后来,我在开平塘口镇蹲点体验生活。张肖白的故乡马冈镇和塘口镇相邻。我借机采访了当地人。随着不断了解,我被张肖白医生的事迹深深打动了,觉得张肖白医生是当之无愧的侨乡医疗卫生界的典范和标杆式人物。于是,我答应写《张肖白传》这本书,我后来找到了当过记者、相对熟悉医疗系统情况的谭月韶共同创作。
2020年初,武汉疫情大爆发,一个个抗疫英雄的事迹感动了我们。这些年,最可爱的人、让全国人民最感动的人,是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。这更激发了我们写好《张肖白传》的决心。
面对张肖白这位如此让人敬重的杰出女性华人院长,我们希望以平实的笔触描绘她一生的成长经历和典型事迹,力求使《张肖白传》成为一部可读性强、可信度高的人物传记作品。也就是说,希望尽我们的能力,使主人公成为一位可亲可敬、有血有肉的人物。
在创作过程中,我们注重通过深挖故事,塑造侨都典型人物形象。于是,如何概括和提炼张肖白精神,成为创作好这本书的关键。
这些年来,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:侨乡精神特质是什么?通过创作《张肖白传》,我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。张肖白精神,也体现了江门侨都精神。
一个人的成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。通过挖掘,我们寻找到张肖白之所以成为张肖白的根源。除了家庭环境,她还受到几个伟大人物的影响:一是孙中山。五岁时,孙中山给她赠送一块银元,让她从小立下爱国报国的志向,放弃丰厚待遇毅然回国报效家乡。二是白求恩,她以白求恩为榜样,不怕流血牺牲,以高尚的品格,全心全意扑在她无比热爱的医疗事业上。三是几位发现胰岛素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。科学家的钻研精神、高风亮节的情操,深深地打动了她。
这三个伟大人物,对张肖白一生产生重要影响。张肖白精神,从这些伟人的精神品格上体现出来。
张肖白一生,发出不少响亮的声音,这些声音一直在我们创作过程中,鼓励着我们,鞭策着我们。
例如:她说:“因为我是中国人!”“我要向白求恩师兄学习!”
中国抗战期间在国外进修,她执意回国。她说:“我不怕以身涉险!”
面对日军飞机轰炸新会,她不怕牺牲,展现非凡勇气,演出了葵树下救死扶伤惊心动魄的一幕。
面对日本鬼子的刁难和威迫利诱,她坚守民族气节,大气凛然地说:“我不会向鬼子低头的!”“我绝对不会为日本人服务!”
她侠骨柔情,大爱无疆,是老百姓心中的“神医”。她说:“少看一位病人,我心里都觉得不踏实。”“病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。”“医院的未来还是要靠年轻人。”“人心是肉做的。”“让患者花最少钱最快地医好病。”
她因病绊倒在巡诊农户的门槛里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她依然将生命怒放。
这些声音,这些壮举,在当今社会里特别难能可贵,至始至终成为我们努力写好《张肖白传》的动力。直到目前这些声音还在我耳边回响。
我们两位作者都为有机会写这本书、为侨都赋能出力而感到荣幸。在此,感谢院方给予我们的机会。
创作人物传记工程浩大。整个过程,我和谭月韶花了大量的精力,通过大量的采访,搜集大量的资料。整个过程,我们通过大量的采访,搜集大量的资料,走访了有关领导、曾与张肖白共事的医护人员、社会知情人士以及当年接诊患者等。江门市中心医院召开创作座谈会,特别安排几位同志配合协调做好有关工作。在此,让我代表作者向为《张肖白传》作出辛勤劳动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!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,接受采访者均对张肖白给予高度评价,敬仰之情溢于言表。这也是鼓励我们努力写好张肖白传的重要原因。
可以说,《张肖白传》是一部向侨乡杰出女性华人张肖白致敬之作。作为作者,《张肖白传》顺利出版,我们感到很欣慰。(张启雄)
作者简介:
张启雄,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。广东省作协理事,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。江门市作协主席。发表小说、散文、报告文学作品200多万字。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《我的校园我的梦》《爬过沼泽》《不期而遇》等。
谭月韶,广东省作协会员。现居江门,出版《厉冰冰奋斗记》《女记者厉冰冰》《厉冰冰离婚记》《啤酒女厉冰冰》《浪琴湾的秘密》《吸猫指南》等长篇小说。